Wednesday, October 27, 2010

Dear Aman

.
..
...
....

Dear Aman,

I wish you were here!

Love,
Hina

....
...
..
.

Monday, October 25, 2010

香港藝術大師訪談第一回~王無邪 WUCIUS WONG

短期連載!(from Milk Magazine #483)
香港藝術大師訪談第一回~王無邪 WUCIUS WONG

香港政府經常說要推動藝術創意文化產業,但在政策推行上往往諸多限制。另一方面,數碼科技令創作普及、方便;可是有說它重覆、沈悶而缺乏人性化的出現令創作顯得空洞及冷漠。過往前輩們的發表平台比我們更局限,成果卻是一點一滴的耕耘回來,講求的是質素而不是數量。大家經常說一代不如一代。大概是前輩們的光芒,形成我們這一代經常對自己能力感到迷惘吧。

有說香港設計起飛的時期大概是七、八十年代,當時一些本地創作人從外國帶來西方現代設計觀念,令大家對藝術設計有新的看法。過去孕育了現在的我們,於是這便成為此「香港藝術大師訪談」短期連載的由來──希望尋訪那群曾經主導本地藝術文化的人士,了解其創作歷程及環境,因為他們反映著某個年代,其成就令香港踏上國際的藝術設計舞台。


王無邪B.B.S.,原名王松基,
香港著名詩人、作家、畫家,1936年出生於中國廣東,隨後跟家人來港。二次大戰時期跟家人逃難回到國內,戰後再隨家人定居香港。1958年參與創立「現代文學美術j協會」。1960年主持第一屆香港國際繪畫沙龍,1961至65年間赴美留學攻讀藝術課程,回港後曾任職香港中文大學、香港博物美術館、香港理工學院。後於1984年移居美國,曾於哥倫布藝術與設計學院任教。王氏是早期香港現代詩倡導者,被稱為香港詩壇「三劍客」之一,曾與著名詩人葉維廉合辦《詩朵》、崑南合編《新思潮》、《好望角》等刊物。作品為香港藝術館、香港文化博物館、上海美術館、大英博物館、芝加哥美術館、德國柏林東方美術館等收藏。2006年香港藝術館為他舉行大型回顧展「東西問道」;2007年獲頒授銅紫荊星章(B.B.S.),彰表他在本地藝術及設計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。王氏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典兼教授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專家顧問,香港藝術館、一畫會、視覺藝術協會等榮譽顧問。


「思無邪」的藝術始源
「我的名字來得很純粹──十多歲時已很陶醉於文學,於是起用了這個筆名。那時我很想當詩人。」王老師屬於本地最早一代畫家,但其實他的文藝創作比其繪畫創作還要早。「小時候家裡很窮,1954年在聖約瑟書院畢業後,沒有機會上大學,便工作了好幾年,曾做過撰稿員、出版等。工餘時間喜歡閱讀詩詞文章。未夠二十歲,我已十分活躍於文壇,曾於文藝雜誌發表過文章、詩作。不過因為受英語教育,語文基礎薄弱,自覺難成大器,遂向繪畫發展。我在接觸現代西方文學時已有接觸現代西方繪畫,初憑自學搜尋,亦曾在

香港美術專科學校的夜校進修,同時參與過不同美術會的活動,並參與創立『現代文學美術協會』。我嚮往西方文化藝術,認為應赴西方第一手接觸及進修,結果成功申請獎學金,於六十年代到美國留學。」

香港這個獨特之地,經歷過大戰、曾受英人管治、再回歸中國懷抱……

訪問當天,藝術大師坐在面前跟我說過半世紀的藝術經歷,感覺神奇。「我差不多貫穿近百年香港的大時代──日軍入侵、戰後香港、六七暴動、石油危機、移民潮、回歸、科網等,到踏入了廿一世紀,坐在這裡跟你談話──這是個波欄起伏的大時代,我有幸感受這些大時代氣息。雖在英治香港下成長、受西方文化感染,可是卻有種說不出的特別感覺──我的中國感很強──大概是因為戰前出生、經歷過日本侵華的關係吧,香港與中國血派相連,我知道自己是『中國人』。」

說到本地藝術文化,戰後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。「戰後香港十分混亂,百廢待興,大家都希望在新環境中安頓下來。英國政府回來收拾殘局,大量重建,香港在這個特殊環境之下產生了特殊文化。戰前本地的文學、藝術都以廣州為中心;戰後資金、人材流入香港,形成了六十年代的平穩與動力。」

「早期的本地藝術大概分了三個派別:『傳統畫派』、『嶺南畫派』及『革新畫派』。『傳統畫派』即『國畫派』,代表人物有李研山;『嶺南畫派』在藝術上主張「折衷東西方」──引進西洋畫法,融合中西繪畫之長。當中有不少畫家都自廣東避走香港,重要人物有趙少昂、楊善深、丁顯容、鮑少遊等;部份畫家更曾留學日本,融合中國、日本及西洋畫的技法。當中呂壽琨就在這個當代藝術概念之下推動他的「新水墨運動」,建立嶄新的水墨畫風格,形成了『革新畫派』,深深影響往後的藝術家。呂壽琨可說是我的啟蒙老師。他的背景百份百中國,可是他嚮往西方文化,在身處的時代有感中國藝術文化需向西方取經,亦認為現代畫的意念跟中國傳統思想相近,故嘗試將西方的觀念表現於自己的作品中。可是他從來沒有放棄中國文化本緯的念頭,很著重中國的立場。他接觸過五十年代的抽象主義(ABSTRACTIONISM),以致他的『禪畫』創作展現『禪道精神』。在這點上,我與他的立場有別──從我理解,『禪道精神』即是『亂世』;盛世是沒有人會『談禪說道』的。」

從藝術探索發展出的現代設計觀
本地藝術於六十年代是一個準備及傳播的年代:香港大會堂成立,成為香港第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;香港博物美術館(即香港藝術館前身)亦於1962年成立。六七暴動後,政府的管治態度改善,開始注重本土文化,本土藝術文化開始冒起;經濟亦同時起飛,造就香港經歷了一個特殊的七十年代──一切發展迅速、比較自主獨立,成為「亞洲四小龍」之一,與韓國、台灣、新加坡看齊,成為獨立的ENTITY(實體)。至於本地的藝術設計方面發展亦漸見完善,提供設計課程的理工學院亦於1972年成立。

改變王老師藝術思想的契機,就是留學美國的時期──正值甘迺迪時代,是美國最強盛的年代;他從國際大事上看文化藝術,形成了獨特的宏觀視野──從香港跨看世界。而留學吸收到的現代美術與設計理論,亦是他在創作上最大的啟發,讓他往後能夠將設計觀點及原則應用於水墨創作上──以設計改變中國畫的結構,在其造型及構圖方面尋求突破,脫胎換骨。回港不久他更從事藝術、設計教育工作,曾於博物美術館(香港藝術館前身)擔任助理館長,及後於理工學院擔任過十二年首席講師,屬理工學院最早的一群老師。

「在留學美國時,波普藝術(POP ART)剛剛興起,卻並未成為主流藝術,還是很CONTROVERSIAL。
當時整個西方文化藝術發展從『現代』進入『後現代』時期;而POP ART真正影響香港大概在八十年代。」
「我喜歡形容自己為文人或知識份子多於藝術家,並以這個立場從事藝術創作。我喜歡閱讀、寫作、對萬事皆有好奇心,傾向以宏觀的觀點看事物──每樣事物的產生皆由不同因素構成,當中定必有最大的影響理由;就如沒有大戰,就沒有『後現代』時期,大概就是這個概念吧。」

在王老師眼中,「現代主義」比較理想;而它的發展實際上是充滿了苦難──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,人們充滿理想、有改革觀念。
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的焦點,有理想、才能及資本的人都走到美國去,所謂的『後現代』世界便因而形成:正面是繁榮之下的『二世祖』觀念──享樂主義;負面就是充滿危機、陰影的世界──如石油危機、核戰陰影、環保問題等。而我認為,直至2008年『雷曼兄弟』事件(金融海嘯)後,『後現代』時期便結束了──美國不再獨步國際,世界的秩序亦因而再重整;中國極速起飛,反觀美國、日本、歐洲已沒有過往般強勢了。在藝術方面來說,這兩年大概是『調整期』,沒有好與壞,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。這是個人宏觀世界得出的觀點──在世界的大事件上看它怎樣影響經濟、文化、人心、民生,從而再看藝術發展。」

「用手」創作
王老師終歸是位「用手、用筆、用紙」去進行創作的藝術大師;而年輕一代的主要創作媒介則是電腦。可是他對數碼、科技卻是絕不抗拒,亦有另一番看法。「九十年代電腦出現,科技發展形成了『假象式的希望』──每個人都夢想科技是萬能,可以帶我們去到更好的新世界。沒錯我是『用手、用筆、用紙』去思考的人。不過以宏觀角度切入,我會問:用紙筆創作,是否最重要?無論是電腦還是筆,只不過是協助我們創作的工具而已;每樣工具都會自然地產生特色,這在作品當中是無法隱藏的;亦代表著某個時代的某種主流現象。數碼時代(DIGITALAGE)是不可能停下來的了。」

有說「用手」做創作才會有思考,而這一代有太多REFERENCE,創意減少,缺乏思想、過程等,這點王老師不盡認同。「過往教授設計,每一個字都用手畫;現在短短幾分鐘便可做到了。沒錯,好像是欠缺了過程,可是每件事情都有平衡。現在的好處是可以很便快VISUALIZE,可即時修改。而因為從事設計教育工作,我在電腦初出現時已經接觸了。有人認為這種習慣影響設計思維,可是我卻認為它提供設計師們更多元化的選擇──在很短的過程上,做出更多的視覺選擇。大家成長的背景不同, END PRODUCT自然不同。。」

說到下一個年代將會是怎樣,王老師又有另一個看法。「DIGITAL AGE的下一步,或許是『TABLET』的年代吧──靠一塊電腦板、手指便可做任何事,就像回到最初──我們曾經『用手』創作,再以滑鼠控制;後來發現
TOUCH SCREEN的直接,熒幕上直接畫,你看現在的iPhone、iPad吧。科技容許我們行遠一步,再回到人性化──生活在數碼年代,數碼科技發展已令人們不覺得『數碼』,因為它已融入了大家的生活──設計師們認為下屬不用腦,只靠電腦,不會去起稿;但現在起稿用手指便可以了。我個人接受這種時代的進步。大概,科技再行遠一步就是追求『智能化』,幫助大家進行選擇吧。」

身份認同與中國藝術發展
雖受西方概念影響,可是王老師從不忘本。「中國人身份曾經很低微,可是現在已有所不同;國際級畫廊假如沒有收藏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便顯得不夠國際。中國如今擁有『文化大國』的形象;而貴為『文化大國』,不可再有別人影子的了──應該『多點中國,少點外國』。當大家認為自己是當中一份子,再被別人說有誰的影子的話,很自然便會孕育『自尊心』出來。」
說到身份認同的問題,王老師說來頗為感嘆。「香港人的優勢,就是沒有包袱,學甚麼做甚麼也可,『左溝右溝』,不無壞處;而香港人在藝術上要行出的路,可以不一定以中國為本。香港人就如一隻裝有很少水的水杯,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到處盛載。坦白說,我個人很西化,卻對自己身份仍然矛盾──我甚至很執著中國人的身份,但我不建議下一代同樣為那種『身份認同』計較。只要知道自己『可以中國』,是文化大國當中一個子孫,就夠了。」



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Shared :-)

Monday, October 18, 2010

Petra


Petra, originally uploaded by Hina :-).

La dame élégante...

一覺瞓天光有幾難?

一覺瞓天光有幾難?

10月12日 星期二 00:12

根據衛生署 最新的一項調查發現,在2000名受訪者中,有兩成表示受失眠困擾。從 而推算香港有140萬之市民患有不同程度之失眠。

尋找失眠原兇

導致失眠之因素包括長期疾病、壓力、經常改變睡 眠時間,或不良之睡眠習慣等。若失眠之情況只是偶然發生,乃屬短暫性失眠,這情況不算病態,但若情況頻密及已持續數月,便可能患上習慣性失眠了。經常失眠 會損害身體各種系統的功能和運作,甚至因長期睡眠不足而影響社交生活及工作,故應找出失原因而對症下藥。

什麼是「睡眠衛生」?

要 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,就該注意睡眠衛生。很多人都曉得腸道衛生或口腔衛生,那麼睡眠衛生又是甚麼呢?其實睡眠衛生的概念跟口腔衛生相近,都是要持之以恆去 建立的良好生活習慣。

以下是一些關於睡眠衛生的建議去幫助大家能輕鬆地進入睡鄉:

1. 要培養固定的就寢及起床時間;若要午睡,亦儘量避免超過一小時。

2. 在床上避免從事與睡眠無關的事(如: 打機、看文件或講電話) 。

3. 日間可作適量運動以鬆弛身心,但卻避免在上床前做劇烈運動或看刺激性的電視節目或書報。

4. 製造睡眠環境 : 卧室環境要舒適,枕頭的高度及軟硬要適中;空氣要流通,溫度要適中,及避免強光、嘈雜聲。

5. 睡前可作溫水淋浴或泡泡浴以助鬆弛神經。

6. 睡前飲一杯熱牛奶,因牛奶或乳酪含有一種氨基酸toriputofan,可以提高腦中之serotonin 的含量。研究指出serotonin這種荷爾蒙與睡眠有很密切的關係。

7. 臨睡前數小時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之食品。除了咖啡和濃茶之外,很多人也不知一些飲品如可樂、朱古力奶、檸檬茶、蜂蜜綠茶、及一些能量飲品都含有某一程度上 的咖啡因呢!

8. 睡前過飽或過飢也會影響睡眠。

9. 睡前避免吸煙,更不應以飲酒來幫助睡眠,因酒精的攝入容易使睡眠變淺,反而影響睡眠的量。

10. 學習管理壓力。就寢時,避免為一些事情、爭拗或問題而憂慮。可先記下問題於明早才處理。

詳情請瀏覽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網頁

中文大學那打素 護理學院

孫桂萍副教授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I soooo need it.....

Tuesday, October 12, 2010

法國女子傾慕中國男子55年未嫁 雙雙八旬後結婚

法國女子傾慕中國男子55年未嫁 雙雙八旬後結婚

http://news.sina.com 2010年10月01日 22:58 漢網-武漢晨報

兩人50多年前舊照。

兩人50多 年前舊照。

兩人50多年前合影。

兩人50多 年前合影。

50多年過去,再相逢,他們都已白髮蒼蒼。

50多年過 去,再相逢,他們都已白髮蒼蒼。

  這是一對結婚不久的新人,但他們卻都白髮蒼蒼,新郎82歲,新娘83歲。

  他們一個眼睛不好,一個耳朵不靈,但“他是她的眼睛,她是他的耳朵。他倆共用一副器官”。

  他倆不是黃昏戀,他們相知相戀於風華正茂時候,卻不得不分離半個多世紀,跨洋相望相思,直到5個月前的一封信,讓她從法國裡昂飛奔到中國廈門, 與他重續50多年前的情緣。

  她說自己收到那封信時,奔到院子裡,呆坐了很久很久……

  她說:“我一直未嫁,裡昂第三大學的學生和同事都不相信我沒有人追,可是我跟他們說:‘我這輩子只有一個人愛過我,他一直住在我心裏。’”

  這個人就是寫信的人,曾經是她的學生,如今是她的丈夫。

  新郎是廈門人,叫袁迪寶,新娘是法國人,叫李丹妮,他們把家安在了廈門。

  有人說他們的愛情是廈門版的《山楂樹之戀》;還有人說,與他們相比,《山楂樹之戀》是小巫了。

  相知相愛於西湖畔

  1953年,鼓浪嶼鷄山路1號,25歲的袁迪寶與黃秀雪舉行了婚禮。一個月後,袁迪寶趕赴杭州的浙江醫學院讀書。

  在學校裡,也許是因為每次俄文成績都拿滿分,袁迪寶引起了俄文老師李丹妮的注意。

  李丹妮的父親是浙江美院教授,母親是法國人。丹妮在北京出生,畢業於浙大中文系,精通法、英、俄、中文的她,被浙江醫學院聘為俄文老師。混血兒 的美貌和聰明,在她身上顯露無遺。

  一個飄着雪花的早晨,坐在教室裡的袁迪寶凍得瑟瑟發抖。下課後,丹妮悄悄遞給他一個紙包。袁迪寶打開一看,是一件藍色毛衣。暖意和愛意,將寒冷 擋在了窗外和心外……

  無奈分離半個世紀

  然而,兩人相知相愛卻無法相戀相守。

  有一天,袁迪寶鼓起勇氣,把自己已婚的事實告訴丹妮。雖然極其痛苦,但丹妮仍希望袁迪寶能跟她一起去法國,只是袁迪寶不忍拋棄髮妻。

  1955年,袁迪寶所在的衛生系被合併到華西醫科大學,他只能隨學校去成都。分別時,丹妮剪下一縷金髮,脫下戒指,交給袁迪寶。1956年4 月,丹妮隨父母回到法國。兩人這一別,就是半個多世紀。

  一開始,他們仍舊以書信頻頻往來。

  但文革開始,兩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處。有朋友告訴丹妮,再給袁迪寶寫信會害了他,從此,書信也中斷了。袁迪寶的姐姐也將丹妮的信連同丹妮的金 髮、戒指都小心燒毀。

  音訊全無,兩人的情意只能存心間。

  這頭,袁迪寶只能以每次出差杭州必到丹妮的舊居前徘徊來寄托思念;那頭,丹妮頻頻看舊信並虔誠禱告來排解感情。他們都以為,這段緣分已了……

  遲到的信重續情緣

  多年以後,袁迪寶的髮妻離世了,而在法國的李丹妮也一直未婚,只是失去聯繫多年,他們的心中都住着彼此,卻都不知道心中的“她/他”是否還在 世,直到2010年。

  “今年春節表哥來拜年,說起:‘舅舅年輕時是個大帥哥,在杭州讀書時還差點娶了個外國老師呢……”袁老的三兒媳歐陽告訴記者,“我向公公求證, 果然有這回事!我勸他說:‘為什麼不再寫信給丹妮,以前你怕媽媽傷心,現在她都去世十幾年了’。我公公終於行動了,他花了幾個晚上,寫了相同內容的5封 信,寄向曾經熟悉的地址。”

  5月1日,袁迪寶雙手顫顫巍巍地接過第一封法國回信,裏面是3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,夾着一張彩照。袁迪寶端詳着照片上的人,再看看那熟悉的中 文筆跡,不禁老淚縱橫……

  白髮牽手共度余生

  “之後,我們開始重新書信往來,有一次我告訴他,我每天會與修女們見面,我打算最後到修女那兒終老。‘終老’這個詞讓他很心痛,他就讓我到廈 門,跟他團聚。”丹妮說著,手被迪寶緊緊握着。

  2010年9月18日,廈門高崎機場,袁迪寶捧着55朵玫瑰,他的三個兒子各捧着一束鮮花,在國際到達廳翹首張望。

  走向出口的丹妮心情緊張激動,她不斷問陪同的歐陽:“我第一句話該說什麼呢?”話未落音,兩位耄耋老人便相擁在了一起……

  9月21日,他倆走進了廈門市民政局,辦理了結婚登記。

  9月26日,兒子兒媳們以及孫子們為二老舉辦了隆重的婚禮。

  今天,丹妮還覺得像作了一場夢,她說:“我忽然又有了一個家!感覺非常非常好!兒子兒媳們都對我非常好!”

  在裡昂,中法事務協會獻給丹妮80歲生日的《混血兒》(由丹妮口述,一位記者筆錄)一書已經出版。書裡記錄了丹妮一家的中國傳奇,對於丹妮的中 國之戀,只是一筆帶過。如今,丹妮和袁迪寶有一個心願,不僅把書翻成中文,而且把他倆的這段故事寫進去。

  他們的情書選摘

  上帝叫我來認識你,是要我來愛你的

  親愛的丹妮:接到你的信我激動萬分,認為這是一個奇跡……我倒在床上,求上帝給我啟示,最後想到了,50多年前上帝叫我來認識你,是要我來愛你 的。離別50多年後,再讓我們相見也是要我來愛你的……

  你給我的,我都保留到今天

  親愛的迪寶:你的來信收到不少天了,沒有及時回信的原因很簡單,我反復不停地看,一遍一遍地看,就怕忘了重要的某件往事,信難以釋手,而且想得 很多很多……兩年來,因為常生病,我開始整理東西了,特別是書信和照片。你給我的,我都保留到今天。

  我的兒、媳、孫會把你當媽媽、奶奶尊敬的

  親愛的丹妮:接到你的來信後,我日夜思念着你,只有默默唱歌,紓解心結。你獨身至今,信物也留存至今,請原諒我的負罪感,我們要重生。如果你願 意,來廈後我們可以到民政局辦理結婚登記……你來和我們同住,我的兒、媳、孫一定會把你當媽媽、奶奶尊敬的。

  你是真正愛過我的人,正如我真正愛過你

  親愛的迪寶:你寄來的照片放在我書桌上,不論我在做什麼,我不時都會過來看那張照片,你的微笑沒變,還是那麼甜蜜,你第一次來上課也是這個微 笑……雖然50多年沒見面,沒有聊了,今天通過文字,感覺面前的你還是當年的你。你那封信我看了後,成千成萬的音調、詩句、色彩湧出心頭,這種美感我早以 為是不可能再出現在我的余生裡。深夜了,我坐下朝天看月亮和星星,我朝天看莫不是想看到你嗎?我深知你是真正愛過我的人,正如我真正愛過你一樣。

  我不能讓你孤單一人住在外面

  親愛的丹妮:《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》是我最愛聽最愛唱的歌,離別50年每唱這首歌,想念杭州時美好的時光, 幸福感充滿我心。但唱着唱着總會産生心碎、腸斷、淚欲流的感覺。我要你來廈與我同住的原因是因為我現在生活很幸福,我不能讓你孤單一人住在外面。

  導報記者 李學清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Wow.... 百年一遇!

Monday, October 11, 2010

Zenki Chan


Z, originally uploaded by Hina :-).

Time for a picture update... haha